如松:中美,还有“经济侵略性”的伙伴吗?

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又回来了。

近日,上海某楼盘老业主不满开发商新盘降价销售,围攻售楼处。从现场来看,看不到打砸,只是拉横幅抗议。据报道,该项目今年五月开盘时定价4.7-7.1万元之间,本月的开盘价降到了4.23-7万元之间,只能说是微调,但依旧导致老业主的抗议。

一直以来,本人都不赞成这种维权,维什么权?房价上涨的时候,将涨幅返还给开发商了吗?如果返还了,降价的时候有权维权;如果没返还,就应该该干什么就干什去。自己的任何决定都应该自己承担后果,这是每一个基本的准则。因为当初并没人强迫去买房,反倒是有很多离婚也要买房的报道。

其实,这配方很熟悉,历次房地产低潮的时候都会出现,形成这种思维的内在根源在哪里?

我们可以责备那些拉横幅抗议的人,但也相信,无论任何人买房,都明白涨跌都要自己负责的基本逻辑,那么,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情形哪?

如果是一个健全的市场经济体系,管理者只负责制定规则,然后由市场独自运行,市场中的每一位参与者所得到的结果,也完全由市场决定,相信因为房价下跌而导致抗议的情形就不会发生(不包括质量、交房期等问题,那可以直接去法院,属于违约)。可中国的市场经济是有特色的,管理者即是裁判员也是运动员,每当房地产市场低迷造成财政困局的时候,地方ZF就会出台一些鼓励买房的政策,媒体也会摇旗呐喊。由于地方ZF本身就是一个信用主体(任何一个ZF如果不是信用主体,就不可能存在,也无法发行货币,更无法颁布政策。因为政策可以发挥效力的基础是ZF拥有信用,否则这些政策就不如废纸,也没人去执行。相信这点每个人都理解),当地方ZF颁布政策鼓励购房的时候,自己实际就在支出信用,购房者接受了这份信用。也就是说,既然政策鼓励买房时(典型的是对买房人进行补贴),就隐含了地方ZF的信用背书。在土地财政和隐含信用背书的共同作用下,普通购房者就很容易形成ZF会保证购房者不会遭受损失的心态,这种心态,在公众号的留言中经常体现(比如:ZF不会让房价下跌等)。也所以,某炮曾说过:还是买房投资更好,因为有ZF背书。上述就是这其中的真实含义。

用百姓的俗话来表示就是:我听你的话,你就不能让我遭受损失。所以,顺民也是一种狡诈。

以往,地方ZF在这个市场中支付了过多的信用(多次鼓励买房是信用支出方式。号称要把房价调控下来,最终成为空调,也损害了自己的信用),每当购房者遭到价格损失的时候,也就会要求继续支付信用,弥补自己的损失,这也是一种绑架。地方ZF继续支付信用弥补购房者价格损失的办法当然是通过央行印钞推动价格来实现,损失的就是ZF的信用和货币的信用。

所以,真实的情形是,地产商用土地财政绑架了地方的政策(或许它们也愿意被绑框),但这个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更严重的是,所有购房者都在无形中绑架了ZF的信用,要求ZF无限度透支信用,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但我们知道,如果ZF无限度透支自己的信用,必然造成最灾难的结局。如果您不熟悉的话,可以看看现在的委内瑞拉。中国自然会极力避免这样的结局。

到今天,民币发行机制依旧还是外汇本位制。分子是民币,分母是外汇。购房者要求ZF继续支付信用,就是继续印更多的民币,避免自己的价格损失。可是,另一方面,美国鬼子也开始推波助澜,但它影响的是分母。

外汇本位制是否可以保护汇率稳定,首当其冲是自身的外汇储备规模是否可以与本币增长保持同步,2014年以前确实是如此,因此汇率稳定。但2015-2016却发生了变化,因为外汇储备减少,同时因为要推动房价,分子只能扩大,结果就形成了本币贬值。

今年,金毛已经指令进行301调查,也宣布了天朝不是市场经济国家,这些都在挤压美中贸易逆差、缩减外汇来源,核心是压缩分母,但这些行为还都属于相对温和的方式,属于相对正常的经济手段(日本也曾经遭遇301条款的待遇)。但现在,火药味开始扑面而来。

据英国《金融时报》消息,特朗普政府将在下周一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将中国定义为具有“经济侵略性”的国家。曾在布什政府中任职的Michael Allen认为,《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是美国针对中国采取一系列经济“反制”措施的开始。

本月初,美国商务部宣布,将对由越南出口至美国、原料原产地为中国的钢材制品征收反倾销税。以往无论中欧之间还是中美之间的贸易争端或双反,都是在两国或地区之间进行,现在,美国政府使用原产地原则将贸易争端引入第三国,这是非常明显的贸易敌对行动。现在,一旦被确立为“经济侵略性”的国家,说明在经济贸易领域开始刺刀见红,美国很可能将在全球阻击中国商品。

以往,总有人说中美之间的贸易是合作关系,谁也离不开谁,到今天,还是醒醒吧。

我在以前多次说到,今天世界经济的核心问题是产能过剩,部分内需市场很完善的国家必然会通过贸易保护政策保护自己的内部市场,在区域内是实现供需平衡,避免全球产能过剩所带来的冲击,贸易战是唯一的前途。此时,为了应对贸易战,中国需要降低中下层的税赋负担,降低居民杠杆(这与房地产的发展相抵触),完善货币的信用,培育建设自己的内需市场,才可以在未来的贸易战中占据主动。

相反,内部居民杠杆不断上升之后,内需市场就会遭到破坏,内需就会不足;同时,外需因贸易战会受到剧烈的冲击,这就会导致庞大的工业产能开工率不断下降,债务问题不断凸显。基于中国的体质,自然只能选择印钞救助以避免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发生(无论滴灌、小河放水还是洪水,都一样),最终,货币贬值的压力就会不断放大,这不是一条美妙的道路。

可惜……。

美国人的做法是希望压缩分母,房闹希望扩大分子,虽然相隔宽广的太平洋,所带来的问题确殊途同归。

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的核心问题都是信用问题。

天朝现在的核心问题是保护ZF和民币的信用(两者本是一体),必须在努力扩大出口的前提下,严控自身信用的支出,包括努力推动财政收支平衡,摆脱地方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更不能因房闹而继续透支货币信用,如此,才能面对今天的问题。

短期,管理者应该会这么做,这会给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带来压力,因为任何人(包括管理者)都希望规避货币失信的后果,长期哪?

如何捍卫自己的信用,就是今天所面临的核心问题。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邮件联系:zhanmaohuanleg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