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松:老子与孔子的境界
第六十章原文: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这是很有争议的一章,核心在于对“小鲜”和“鬼神”的理解不同,老子是无神论者,或者说,老子敬畏的是天地大道,所以,其笔下的鬼神应该和我们所说的鬼神含义不同。“烹”在这里更应该是近似培养、培育的意思。这一章我是如此理解:治理大国,既要适时革新,又要顺应天地大道(与十五章中所说“微妙玄通”“蔽而新城”的意思类似,就是不能墨守成规,要懂得适时革新,“新城”即“革新”的意思),不拔苗助长,要顺其自然。以大道治理国家,即便那些想捣鬼的人也使不出歪门邪道,耍不了花招。不是捣鬼的人没有花招了,而是在正气面前只能收敛。也不是说花招不能伤害人了,而是圣人以正治国、以身教国,花招无法发挥作用。圣人不伤人(以道治国)、捣鬼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大家在德的方面达成共识,和睦相处。
无为而治,通过无为而实现无所不为,是老子倡导的思想。很多人就会说,老子倡导的“无为而治”就是自由主义,这种说法是错的。如果老子倡导的是完全的自由主义,法家强调要用规范来治理社会,为什么还要认同老子的思想为祖师?这显然有违常理。老子在几篇文章中也都说到,并不是圣人或君主治理国家就无所事事,而是要懂得适时而为,适时革除社会的弊端,同时用身教和正气引导社会的“德”,实现人民的安居乐业。
在这个地方,规则(法律)是底线,“德”才是主导社会的中坚力量。
我们知道,欧美社会,有时因一个普通人而修改了国家的法律,在这条法律的前面往往会冠一个人的名字,这实际就是老子所说的适时革新。但是,仅仅是这些法律就可以治理国家吗?根本不能!比如秦朝,实行的严刑峻法,结果很快就倒闭了;还比如,有些“特色”国家,有无数的条例、条文、规章制度和法律,但为何不能成为法治社会?根源在“德”。首先,制定任何法律都必须为社会整体服务,不能为个人或一个集体的利益服务,这是核心之一;然后,当法律制定出来之后,需要大多数人自觉去遵守、维护,这就要依靠社会的整体具有“德”和“敬畏规则之心”才能做到。所以,法治社会的本质是道德社会,是“规则之心”形成的社会。如果法律的制定偏离了为社会整体服务的原则,无论监督执行法律的人还是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去游戏法律(社会无德),法律实际就不存在。因为任何法律都必须在社会整体自觉遵守、执法之人严格执行后,才有意义。法是死的,人是活的,执行和遵守才是核心。
比如,有些新兴国家现在正在进行资本管制,制定了很多规章。这些规章是为谁服务的?货币本身就是为人们生活服务的,有四大职能。管制资本流动的规章,是为继续超发货币而制定,损害的是大多数货币持有者的利益,自然只是为部分人服务的,这样的规章本身就不属于“法律”的范畴。当然,也不会得到社会整体的尊重,更不会得到人们从内心的认同,结果,大家就想方设法钻空子,黑市就产生了。法律没有公平与尊严之后,就只能停留在人治社会。
制定任何法律都要以社会的整体需要为基础,社会整体用自己的“德”和“规则之心”去维护,这才是法制社会,两者都不可偏废。当社会的底线(包括不断革新完善)制定之后,人们在此基础上自由生活,施展每个人的能力去发挥创造,让社会自由成长,这是老子本章真实的含义。
老子嘴中的“圣人”是什么样的人?是忘我而为天下的人!以此为基础:不断对社会除弊革新,以身教颂扬整个社会之“德”,在社会展现正气。老子父母、兄弟、儿孙是谁?不知道;老子家乡在哪里?也没有准确的记载;老子有什么社会活动的记载吗?也很少。但老子的《道德经》却流传了几千年,他脑袋中所想的都是国家和社会,是芸芸众生,所有流传的思想中,也都是为天下人服务,想天下人之所想,所以,老子是当之无愧的圣人。但是,孔子家族却成为历代皇帝朝拜的家族,孔子是完全为天下人着想吗?似乎不是,他的思想中,主要是为皇权和权力服务(孔子主张等级、纲常),皇权也自然会投桃报李、为他的家族带来几千年的利益和荣耀,或许也可以说他在为自己服务(这句话,大家可以拍砖,只是自己的看法而已。当一个人把自己看的比较重之后,在那样的等级社会,自然就会不断去求官,这是孔子大半生的道路,在老子与孔子关于“水德”的对话中有所反应,孔子因求官不断遇到挫折而苦恼。也或许,孔子不断求官是为了展现自己的抱负,但总之都是将自己看的比较重),孔子的境界与老子是不同的。所以,在一个特定的时期有“批孔”的说法,应该是对的。但“批孔”却又不批儒家,为什么哪?儒家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精华部分之一,任何人都没有批的权力,只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除了哲学之外,任何思想都没有完美),才更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孔家与儒家是截然不同的,孔家是个人和家族,儒家是古代思想的一部分。有人说,批孔就是反传统文化,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孔家与儒家不是等号,儒学虽然是历史上无数人的思想积淀,但也不能代替古代传统文化,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是一部恢弘的巨著,儒家只是其中的一个章节。
当代人很喜欢塑造“圣人”,但老子和孔子的差别,它们自己心中最有数。
在老子的思想中,君主当然可以做圣人,但任何人也都可以做圣人。革新是所有人的事情,弘扬社会之“德”也是所有人的事情,因此,谁都可以成为圣人。
本文纯属个人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