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时推出首支追踪中国在岸债市指数

        富时集团(FTSE Group)定于今日推出旗下首支追踪中国在岸债券市场的指数。这是一个最新的信号,显示出国际投资者对投资中国庞大的国内金融资产池兴趣日益浓厚。

        中国债券市场已发展为全球第三大债券市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截至去年底,中国未偿在岸债券金额达到5.8万亿美元,发行者主要是政府及其政策性银行。

        尽管这个市场仍然由国内投资者、主要是商业银行主导,但借助中国近年来规模不断扩大的两个配额体系,海外基金已能够更多地投资于这个市场。

        中国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China Central Depository and Clearing Corporation)数据显示,外国投资者如今持有的在岸中国债券多于离岸人民币债券,后者即所谓的“点心”债券。
 
        穆迪(Moody's)分析师在一份报告中表示:“在岸人民币债券市场已成为海外投资者的重要投资渠道。”

        人民币债务在中国国内的交易量大大高于在离岸市场的交易量,另外资产范围也更广,从发行者类型到债券久期的选择面都更大,利率也更高。

        “(对这种债券指数的)需求事实上来自许多方面,既有客户也有政府实体,”富时的杰茜•派克(Jessie Pak)表示,“他们想要构建一个基准,来衡量中国的固定收益市场。”

        追踪中国资产的指数一直是推高交易所交易基金(ETF)需求的重要因素。iShares一支追踪富时中国A50指数(FTSE China A50 index)表现的基金是亚洲最受欢迎的ETF之一,资产管理规模近90亿美元,在当地以其“2823”的股票代码为投资者所知。

        丰收投资(Income Partners)人民币投资基金首席投资组合经理桂林(Raymond Gui)管理着香港最老牌的一支点心债券基金。他还建立了一支追踪中国在岸债券市场的基金,是最早的此类基金之一。

        “海外投资者越来越有条件投资于中国的固定收益市场。”桂林表示,“这是一个单向的进程。这一趋势已经开始,向在岸和离岸配置资产都会越来越多。”

        人民币计价投资可获得性的日益提升,是北京方面人民币国际化努力的关键。但购买中国债券对外国投资者而言并非没有风险。

        “跟发达市场相比,(中国)国内市场在信息披露要求和投资者保护机制上还有很大改善空间。”穆迪表示,“例如,在岸人民币债券文件几乎不包含任何保证条款。”

        在岸债券可获得性的不断提升,部分缘于“沪港通”的开通,这一跨境股票交易机制绕过了现行的两个配额体系。拥有投资牌照的投资者,比如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正转而利用自己的牌照投资于其他领域,主要是债券。

        译者/阑天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邮件联系:zhanmaohuanlege#163.com